2024光伏行业报告:通威股份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1. 通威股份:饲料生产起家,深耕光伏领域多年

硅料、电池片双龙头,向超级一体化建设迈进。公司成立于1995年,于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早期主营饲料生产销售业务。2008年,公司收购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正式进入光伏领域;2013年,公司收购合肥赛维,拓展光伏电池片生产销售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全球多晶硅和电池片双料龙头。2022年9月,公司计划在盐城市投资建设2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进军组件环节;2023年8月,公司拟投资建设硅片产能,标志着公司未来将向光伏一体化建设方向发展。

光伏+农牧双主业发展。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农业和新能源两方面,光伏业务包括多晶硅、电池片、组件的生产销售,以及光伏电站的运营;农牧业务包括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的生产销售。在综合应用端,公司聚焦规模化“渔光一体”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生态养殖+绿色能源的“渔光一体”模式,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光伏业务高速发展,贡献主要营业收入。随着公司向光伏领域的转型,光伏业务在公司主营业务占比逐渐升高。2020年,公司光伏业务占比首次超过50%,2023年上半年,光伏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达78.5%,随着未来公司光伏产能的不断扩张及公司组件销售规模的提升,预计该占比有望持续增加。

营收利润持续增长,短期增速回落。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4.2亿元,同比增长119.7%;实现归母净利润257.3亿元,同比增长217.3%。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50.8%,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88.9%,实现经营业绩的跨越式发展。2023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4.2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归母净利润163.0亿元,同比减少25.0%,主要原因为公司核心产品多晶硅的价格发生快速下降,盈利能力回落所致。

期间费用率下降显著,盈利能力仍较为可观。公司近年期间费用率下降显著,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5.4%,相较2022年全年的8.0%下降了2.6pcts,主要得益于公司管理费用率的大幅降低,从2022年的5.5%下降至2.9%;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公司近三年整体毛利率处于增长趋势,从2020年17.1%提升至2022年的38.2%,主要由于光伏业务毛利率提升较多所致;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由于光伏板块产品价格持续回调,盈利能力短期有所回落,整体看仍约有30%左右。


2024光伏行业报告:通威股份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股权结构清晰,公司高层行动一致。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通威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43.85%的股份,刘汉元和管亚梅分别持有通威集团有限公司80%和20%的股份;刘汉元先生为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刘舒淇女士为公司董事长,刘汉元和刘舒淇为父女关系,刘汉元和管亚梅为夫妻关系,三者为一致行动人。

2.多晶硅环节迎来考验,成本优势夯实公司地位

2.1 公司在改良西门子法棒状硅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棒状硅为市场主流产品,生产成本有下降趋势。当前主流的多晶硅生产技术为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产品分别为棒状硅和颗粒硅。根据CPIA统计,2022年棒状硅的市场占比达到92.5%,而颗粒硅的占比为7.5%,展望未来,棒状硅仍将是主流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棒状硅产能投资成本以设备为主,CPIA统计,2022年投产的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投资成本为1亿元/千吨,未来有望逐步下降。

硅料价格大幅回落,硅料环节迎来洗牌。2022年末,硅料价格开始大幅下降,除了经历2023年初的回弹之外,硅料价格仍维持总体下降的趋势。据Solarzoom,2023年12月末,多晶硅致密料成交价格为60元/千克,该价格相比硅料价格最高位的307元/kg降幅超80%。虽硅料价格近期有企稳趋势,考虑到供应端相对过剩,硅料环节即将迎来洗牌,公司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具备显著的成本和品质优势,未来竞争力有望加强。

P型和N型硅料价格开始分化。随着N型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占比的提升,光伏上游的N型硅料需求持续增加。据Solarzoom,2023年12月末,N型料成交价66元/千克;多晶硅致密料为60元/千克,当前价差已基本维持在5-10元/千克;下游对于N型料的需求更为旺盛,价格相对更高,具备更好的盈利能力,而P型料价格预计将在底部持稳。

2.2公司N型料生产能力突出,稳居市场优势地位

公司硅料品质领先,成为主要的N型产品供应商。根据公司官网,公司生产的高纯晶硅的电阻率超过200ΩnaN,体金属杂质含量小于10ppbw,硅料的纯度达99.999999999%(11N级别),远超高纯晶硅6N级别的基础标准,达到国家《电子级多晶硅标准GB/T12963-2022》中电子二级以上标准。2023年,公司N型硅料的销售比例约25%-30%,2023年12月,该比例已提升至60%-80%。预计到2024年3月,公司将完成接近90%以上的P型产品向N型产品的全部转型,良好的产品品质顺应行业N型化的发展趋势,公司已成为市场上N型硅料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硅料产能持续增加,夯实全球龙头地位。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永祥能源科技一期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顺利投产,叠加部分高纯晶硅项目填平补齐及设备升级改造,公司产能已达42万吨;云南通威20万吨和包头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已分别于2023年3月和7月开工,均预计于2024年内投产,届时公司总产能将达82万吨。根据发展规划,2024-2026年公司高纯晶硅产能规模分别达到80-100万吨;2023年12月,公司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投资建设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其中一期建设20万吨工业硅及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二期建设30万吨工业硅及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产能建设持续推进,继续夯实公司全球龙头地位。

单体成本持续扩大,降低行业成本水平。公司早期收购的永祥股份多晶硅产能仅2万吨,产能规模较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一方面公司持续改进生产工艺,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已迭代升级至“第八代永祥法”,在降低能耗物耗的同时保障了产品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提升单体项目生产规模,从早期的3万吨提升至当前的20万吨,显著降低投资强度和生产成本,公司目前高纯晶硅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以内,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2024光伏行业报告:通威股份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3.TOPCon迎来快速发展期,公司产品即将放量

3.1 N型电池降本增效显著,迎来快速发展期

N型电池具备更高的转换效率。P型PERC电池的理论极限转换效率为24.5%,而当前产业已经能够实现23.5%的量产效率,接近其理论极限;N型电池相比P型电池具备更高的理论转换效率,TOPCon和HJT分别可达28.7%和29.2%,相比P型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N型电池具有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以及薄片化等优点,预计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

Topcon电池市占率将快速提升,23Q3是投产窗口期。2022年为TOPcon发展元年,据CPIA数据,2022年TOPCon电池市占率已达8.3%;进入2023年,各大企业加大TOPCon电池产能布局,据CPIA预计,2023年TOPCon电池市占率将快速提升至20%左右;而2023Q3是TOPCon规模化投产窗口期,据Infolink统计,2023Q3预计将有190GW的TOPCon产能投产,相较197GW的存量产能大幅增加。

3.2 公司维持电池片市场龙头地位,TOPCon电池性能不断提升

公司电池片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随着公司产能布局的不断完善,公司出货量持续提升。公司的年出货量水平常年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根据第三方权威咨询机构InfoLink统计数据,公司电池片出货量连续六年始终维持全球第一的地位。截至2023年底,公司电池片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200GW,产品远销全球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及地区。

3.3 保持新技术研发端领先,具备快速产业化能力

维持多种技术路线研发,保持全球前瞻布局。公司为全球光伏龙头企业,高度重视电池技术的变化,2019年已建成400MW异质结试验线,2021年新建1GW异质结中试线,是行业内最早布局GW级异质结产能的企业。除此之外,公司在TOPCon、HJT、THL、XBC、钙钛矿/硅叠层等技术领域不断探索,为行业寻找更多技术上的可能性;公司多次投资异质结电池电极金属化(铜制程)工艺领先企业—太阳井,体现公司在光伏新技术领域的前瞻布局。

产品性能持续突破,保持全球领先。2023年12月,经权威认证机构TÜV南德测试,公司基于HJT技术的THC组件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HJT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26.49%,组件转换效率突破至24.31%,组件正面功率达到755.03W,再次刷新了异质结组件功率和效率新纪录。这是2023年公司第六次刷新HJT组件功率、效率纪录;公司基于大绒面的两步法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效率已达到31.68%。持续保持全球光伏技术研发先进性。

4.合纵连横,向超级一体化迈进

4.1 合纵连横,扩大合作

合作建设硅料产能,保障产品销售。公司早在2017年就和隆基合作成立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乐山一期、乐山二期合计7.5万吨的多晶硅产能;2020年,公司发布公告拟与天合光能合作投资光伏产业链项目,2021年,天合光能增资内蒙古通威,持股比例为20%,共同建设4万吨多晶硅项目;同年,公司与晶科能源、京运通签订增资扩股协议,就共同向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及开展相关合作。公司与下游企业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建设硅料产能,保障产品稳定销售。

签订长期订单,保障稳定出货量。基于长期合作的原则,公司在2022年陆续和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和美科硅能源等公司签订了6份高纯晶硅长单购销合同。这些合同的持续时间基本为4-5年,最晚终止时间到达2027年。多晶硅产品总额超过140万吨,其中与晶科能源签订的长单销售合同直接保障了公司38.3万吨的多晶硅产品出货量。在硅料价格持续走低背景下,公司通过签单提前锁定了未来五年内基本的多晶硅产品出货量,有利于帮助自身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公司通过与下游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知名企业合作进一步巩固其在硅料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领先地位。

2024光伏行业报告:通威股份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电能质量管理与储能行业高增长报告

2024-06-07
下一篇

2024江苏银行业分析:信贷增长与资产质量双优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