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交控机白皮书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
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其中2018年之前处于高速增长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逐步进入平缓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5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0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0287.45公里。其中,地铁运营线路8008.17公里,占比77.84%;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运营线路2279.28公里,占比22.16%。线网规模和运营线路数量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在线网规模和运营线路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逐步扩大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投入,以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自动化运行线路为例,中国大陆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郑州、太原等20座城市正在建设全自动运行系统轨道交通线路,线网长度超过1400公里。但同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数字化方面仍有众多不足,如旧线路装备水平普遍不高,新线路尽管在控制水平方面有所提高,但系统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仍然不够,运行过程中仍需大量人工参与,安全、效率及成本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面向未来的中国智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围绕中国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交控机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英特尔正在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原始设计制造商(ODM)、集成商(SI)、独立软件开发商(ISV)等伙伴合作,依托英特尔卓越的软硬件技术,打造高性能、高稳定、高耐用、高扩展的交控机产品。在此基础上,面向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融入相应的软件与算法,推出解决方案。目前,这些方案已经能够很好地化解交控机挑战,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英特尔认为,面向未来的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更高的性能、提供多云算力支持,实现更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应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具备工业级的耐用性、可靠性与可用性,实现工作负载整合,利用基于软件的虚拟化技术将不同的设备、功能、流程和应用集中到单个平台上,从而简化系统部署与运维,提升投资收益。面向未来的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拥抱数字孪生,实现对于对象的准确语义和运动学参数估计,用于捕捉实时信息、检测潜在的维修需求、以及满足商业服务等需求。
英特尔正在深化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生态建设,衔接上下游生态参与者,构建一体化的智能城市轨道交通方案,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落地,帮助用户提升交通效率、维护城市交通安全有序的运行,并催生更多创新应用成果。英特尔为智能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全面的产品组合,其具备的优势包括:高稳定性、高可用性,能够应对严苛的轨道交通环境;高性能,能够支持传统负载与AI等新型负载;高兼容、高扩展,能够支持海量的外设......这些优势使得英特尔产品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用户构建交控机方案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