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证券】优存量+扩增量+机制改革,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pdf
1. 器械领域老牌国企,“三重变化”打开中长期成长逻辑
1.1. 历史悠久的国企器械公司,战略转型聚焦主业焕新机
八十年光辉历程肩负国企担当,成就国产老牌器械厂商。新华医疗成立于 1943 年,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单位,综合实力强劲。2002 年 9 月公司在上海证券 交易所上市。2020 年以来公司提出“调结构、强主业、提效益、防风险”的十二 字方针,持续聚焦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两大核心业务,并以医疗商贸、医疗服务 作为延伸业务。历经八十年风雨,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种类、突破高端设备技术难 题,其中感染控制产品线国内市场占有率在 70%以上,规模居国内第一;实验动 物产品线是国内动物实验设备“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开创者与领导者;放射治疗 设备国内生产品种最全,规模居国内第一。公司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以下阶段:
1)1943 年-2009 年:稳扎稳打投入研发生产,多种医疗器械在国内首次试 制成功,与时俱进,核心业务稳步发展。公司早期发展以手术器械起家,凭借强 劲研发实力逐渐将业务拓展至感染控制、放射诊疗设备等领域,在我国医疗卫生 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公司与德国蛇牌等外资优质品牌 积极合作,加快技术升级。公司于 2002 年 9 月 27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8 年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
2)2010-2016:外延发力加速营收规模增长,政策冲击下子公司业绩承压。 2010 年起公司陆续收购长春博迅、威士达、远跃药机、成都英德等医疗器械和制 药装备公司,横向扩张体外诊断、制药设备等多个领域;纵向通过收购多家专科 医院、药店等疏通下游产业链、进军医疗服务业务。业务迅速扩张下,2016 年纳 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共计 40 家,总资产规模由 2010 年的 15 亿增长到 2016 年 的 114 亿元,同时带动公司收入规模飞速增长,2010 年-2016 年营业收入由 13.4 亿元提升至 83.6 亿元,对应 CAGR 达 35.7%。但 2016 年公司制药装备板块核心 子公司成都英德受到制药设备行业政策冲击等因素影响,叠加前期多项高溢价并 购为公司资金链带来负债端较大压力,公司净利润端承压明显,经营面临挑战。
3)2017-2020:战略聚焦主业,优化资产结构。公司管理层积极应对经营于 2017 年提出“整合、升级、提效”的方针,公司陆续剥离与主营业务无关、低效、 亏损的资产(如部分经销公司、医院),聚焦医疗器械与制药装备两大主业以提升 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根据对公司公告的统计,2017-2020 年期间公司累计进行过 8 项股权转让项目,涉及转让金额达 16.9 亿元。2020 年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山东 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4)2021 年至今:形成成熟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驱动,提升公司盈利能 力。2021 年公司提出“调结构、强主业、提效益、防风险”的十二字方针,重点 发展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两大领域,全力突破血液透析、放射诊疗、体外诊断、生 物制药和制剂设备领域,精耕细作感控设备、实验设备、医用环保设备、手术器械 及骨科、通用制药设备以及血透中心领域,经营战略走向成熟有序。2023 年,公 司完成向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 21 家非公开募资 12.84 亿元用 于医疗器械板块的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水平,推进高端 医疗设备国产替代。
1.2. 山东国资控股,四大核心板块子公司分工明确
山东国有资本控股,子公司分工明确,股权结构稳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山 东省国资委,在山东省国企资产重组的大背景下,2020 年 9 月原控股股东淄矿集 团将其持有的 1.17 亿股公司股份(占比 28.8%)无偿划转至省内大健康板块公司 颐养集团旗下。公司子公司按照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医疗服务、医疗商贸四大业 务板块分工明确,股权结构清晰稳定。
1.3. 优存量:战略聚焦主业,经营拐点持续向上
医疗器械与制药装备为核心,医疗服务、医疗商贸为两翼,形成强力协同。 公司医疗器械板块涵盖感染控制、放疗及影像、手术器械及骨科、手术室工程及 设备等九大产品线,制药装备板块主要围绕注射剂、固体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 药打造技术平台和整体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公司布局下游医疗服务业务,重点 发展肾脏病、骨科专科医院,与自身产品发挥协同作用。医疗商贸业务着力于打 造集国内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为一体的营销系统,在产品流通、 渠道建设方面逐渐加强公司竞争力,各业务板块形成强力协同。 持续优化主业结构,毛利率改善趋势明显,经营业绩拐点向上。2018-2022 年,医疗器械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 22%提升至 41%,带动整体毛利率改善趋 势明显。随着低效、不良资产剥离进入尾声,叠加公司推进改革、持续降本增效, 自 2020 年扭亏为盈以来公司经营业绩拐点持续向上。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 率管控良好,在研发费用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依旧实现利润端的较高增速,2022 年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5.05 亿元,同比增长 31.5%,公司有望步入发展新阶段。
1.4. 扩增量:改革提效,新募投项目强化主业发展
公司为医疗领域国企改革排头兵,改革成效获高度认可。2020 年,国务院政 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公司作为医疗器械的老牌上市国企, 率先推进改革任务,重点推出三大举措加速企业改革:1)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实到 研发、生产,到内控、供应链乃至企业文化等环节,优化资源配置;2)重视研发 创新,优存量、扩增量,聚焦业务短板、技术弱项,引入研发倍增计划、IPD 增量 研发模式、考核新产品增量,带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3)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功能, 定增强化主业发展,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2022 年 3 月,公司成功入选 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公司定增新建多个募投项目强化主业发展,价格、股东认购比例、总报价金 额超预期,展现公司内部高要求、市场高认可度。2023 年 2 月,公司非公开发行 股票募资项目完成,以 23.38 元/股发行 5490 万股募集 12.84 亿元,用于生产智能化、产能提升和研发平台升级等 7 个项目。第一大国资股东山东颐养健康认购 1796.4 万股(占比 32.72%),其中各项目的预期内部收益率均高于 10%,放射诊 疗产业化建设项目的预期内部收益率高达 24.47%,募投项目预期收益率彰显公司 强发展信心,同时高股东认购比例也展现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较高认可度。
1.5. 激励+机制改革:市场化人才管理激发活力,股权激励彰显长期信心
公司贯彻市场化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品牌、文化、产品市场 认可度。为充分激发经营层活力,公司在母公司和上海泰美等部分子公司层面严 格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新酬、市场化退出要求,深入落实职业经 理人制度。营销布局上,公司积极构建“内外双循环”市场平台,以客户为中心打 造全周期数字化营销管理系统,打造售后服务品牌。通过采取重点客户攻坚的措 施,结合国家财政贴息及信货支持政策,推出 14 项整体解决方案。引导客户以优 势国产品牌抢抓政策优势,着力打造“厂商赋能客户、加分政策支持、携手项目共 赢”模式。
新任董事长接棒,国改推进加速,股权激励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2020 年 10 月 24 日,王玉全接棒许尚峰,成为新华医疗的新一任董事长。王玉全历任新 华医疗精细化工分厂厂长;新华手术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新华医 疗放射治疗诊疗事业部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兼放射诊疗设备厂厂长;新华医疗监 事、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党委副书记,陪伴公司长跑数十年。2021 年 11 月, 公司以 11.26 元/股的价格向 345 名激励对象授予 555.78 万股限制性股票,同时 设定高激励目标,彰显公司发展信心。子公司层面,公司设立淄博同创、同赢、同 享三个持股平台将新华手术器械 10%股份授予 105 名核心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员 工,多样化激励举措持续提高员工积极性。
2. 医疗器械:九大产品线布局丰富,多细分领域龙头
2.1. 感染控制:公司发家业务,国内市占率 70%以上
疫情强化消毒感控认知,重视度提升催生广阔市场空间,高端化、智能化发 展奠定增量空间。感染控制是指从物体和表面清除各种形式的微生物以避免污染 和疾病传播的过程,包括相关耗材(手术衣、手术盖单等)及灭菌设备。我国是感 染控制用品生产与消费大国,根据 QYResearch 的预测,2027 年我国感染控制市 场规模有望达 57 亿美元,对应 2023-2027 年 CAGR 为 5.54%。与其他医疗器械 相比,国内感染控制产品成熟度较高,进口依赖性较低;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凭 其管理效率、运营成本、服务半径等优势具有强大竞争力,叠加物联网等数字科 技在消毒感控领域应用发展,未来消毒产品及整体化解决方案的智能化程度将不 断加强,为具备自研能力的头部感控设备服务商带来发展新机遇。
公司国产感控设备及耗材龙头,感染控制业务品类丰富,国内市场占有率在 70%以上。公司感染控制业务覆盖二十四大系列产品,主要包括清洗消毒设备、 高温高压灭菌器和低温灭菌器等,提供九大感控系统解决方案。国内市场占有率 达到 70%以上,为稳固的国产感控设备及耗材龙头。自 2000 年以来已完成近 6000 家医院及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近 700 家内镜中心、近 5000 家内镜清洗消毒 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持续论证强产品实力。公司积极推动产品出海, 多款产品获得海外上市许可证:MOST-T 蒸汽灭菌器取得国产首张 FDA 上市许可 证;清洗消毒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两款产品获得了达芬奇手术系统生产 公司直观医疗授权认证(国产首个)。依托达芬奇产品认证,公司 GXP 系列低温 等离子体灭菌器毛利率大幅提升,手卫生耗材销售合同额同比增长 79%,出海持 续推进不断打开公司收入天花板。
坚持研发创新、积极推进产品智能化转型,有望加速高端市场渗透。公司紧 随“智慧医疗”发展趋势,联合淄博移动研发出全国首个 5G 智慧化消毒供应系 统,2022 年签订 4 家智慧化消毒供应中心整体项目,同时实现了智慧化内镜中心 零的突破。同时,公司持续优化产品设计、加工工艺,逐步推进零部件从进口到国 产替代。当前,公司消毒类设备三级医院渗透率为 57.6%,有望通过高端化、智 能化型产品巩固已有竞争力,进一步突破三级医院市场渗透率提升。
2.2. 放射诊断治疗:国产头部放疗厂商,装机量超 400 台
诊断端,DR(数字化 X 射线摄影系统)为 X 射线成像系统市场主要构成, 公司 DR 设备品类丰富,布局全面。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基层医疗设施普及的背 景下,XR(X 射线成像系统)设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测算, 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45 亿元,其中 DR 是市场的主要构成,2020 年 合计占据 48%市场份额。公司拥有多功能数字化动态平板胃肠、动态平板 DR、 平板 C 形臂、数字化双板悬吊 DR、双立柱平床 DR、UC 臂 DR、移动 DR、车载 DR、乳腺 DR 等系列产品,具有优异的影像质量、快速的成像能力、良好的曝光 宽容度以及智能遥控、精确摆位等工作特性。动态平板胃肠及多款 DR 产品被中 国医学装备协会认定为中国优秀国产设备,产品远销欧、亚、非等国家和地区。
放疗端,我国放射治疗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进口厂商仍占据主要份额。放 射治疗设备包括医用直线加速器、伽马刀、质子重离子设备等,浙江省肿瘤医院 副院长朱骥在杭州日报采访中提到,70%的癌症患者需要接受放疗治疗,其中约 有 40%的癌症可以借助放射治疗被根治。但现阶段由于我国放疗基础设施配备有 限(根据头豹研究院,以直线加速器为例,2020 年我国医用直线加速器保有量为 2,170 台,距离 WTO 标准量 11,000 台差距明显)、价格较高,根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仅有 40%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据联影医疗招股说明书援引灼识咨询数据, 预计 2022 年中国放疗设备市场规模约为 38 亿元,预计 2025 年行业规模有望达 到 46.7 亿元,对应 CAGR 为 7.0%。其中,高能市场瓦里安和医科达两大国际巨 头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低能市场新华医疗、联影医疗等国内优质厂商已打破国际 品牌的垄断地位,未来有望向高能市场逐步突破升级,持续推进国产替代。
公司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放疗设备研发生产商,在低能市场占有率 第一,国内装机即将超过 400 台。公司拥有放射治疗整体解决方案、医用电子直 线加速器、大孔径螺旋 CT、三维后装精确治疗系统、数字化 X 射线影像设备等产 品及技术。同时拥有山东省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医用加速器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公 司在低能放疗市场市占率达 36.8%,排名第一。 技术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壁垒,研发创新步履不停。新华 XHA2200 医用电子 直线加速器于 2019 年 3 月 18 日拿下我国第一个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三类医 疗器械注册证,技术水平居世界前三位、全国领先,其中驻波加速管等关键器件 等由公司自行研制和生产,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被 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此外,公司研发生产出国内首台专门为精确 放疗服务的 85cm 大孔径螺旋 CT 机。随着公司高性能放射治疗设备及医学影像 产品产业化建设项目投入应用,未来几年将有智能化环形加速器、工业加速器、 64 排大孔径螺旋 CT 等全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持续落地,研发创新加速有望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2.3. 体外诊断:公司最年轻的器械业务,产品研发进展迅速
体外诊断为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器械板块,我国体外诊断费用占比低,叠加 技术成熟度差异,市场潜力大。体外诊断(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体外 通过使用诊断试剂、仪器等对人体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产 品、服务的过程,体外诊断结果对临床医疗决策的影响约为 70%。需求刚性下全 球体外诊断市场空间广阔,2019 年 IVD 市场规模达 588 亿美元,位列医疗器械 各细分市场第一位。根据中商情报网,2021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 1243 亿元, 对应 2017-2021 年 CAGR 为 20.4%,其中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占据主要市场份 额。
体外诊断为公司最年轻的分厂,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持续推进产品线丰 富。体外诊断作为公司最年轻的分厂,现拥有血栓弹力图仪及试剂,糖化血红蛋 白分析仪及试剂等产品。公司体外诊断领域核心子公司长春博迅(2012 年收购) 成立于 2001 年,具备 10 大业务板块,且为全国第一、全球第四自研微柱凝胶免 疫检测技术,目前已开发 27 种微柱凝胶免疫产品及配套试剂。2022 年微柱凝胶 技术平台成功研制 IgG1 和 IgG3 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技术平台获得 5 株单克 隆抗体细胞株,申报 6 项发明专利;水性胶技术平台的抗人球蛋白检测试剂盒完 成注册申报。母公司完成了自动装卸杯血栓弹力图仪的注册检测及全自动仪器的 方案设计、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产品研发、荧光免疫层析技术产品研发、糖化血红 蛋白平台关键部件自主,持续打开公司收入天花板。
2.4. 实验设备:产品组合齐全,动物实验设备订单高增长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带动我国实验室设备市场加速扩容,其中动物实验市场处 于新兴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生命科学实验室设备指生命科学研究与产业化 过程中离心机、制冰机等提供基础性功能及发酵罐、培养箱等搭建相关环境的设 备、仪器。根据 ESCO 招股书的数据,当前中国是全球生命科学实验室设备的第 三大市场,2022 年市场规模达 95 亿美元,2030 年有望增长至 195 亿美元,成为 占份额 19.6%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其中,我国动物实验市场(指从事与动物及其 产品有关的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动物传染病、生物化学诊断的专设场所)凭借动 物资源、人才储备及成本优势近年来飞速增长,已成为了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 内的全球多个发达市场实验动物产品及服务的主要供应商,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测 算,2021 年市场规模已达 93.21 亿元,同比增速高达 59.5%,为实验室市场中的 高潜力细分赛道。
公司具备全面实验设备产品线,为实验动物设备领域头部企业,22 年新签合 同额增速高达 34%。公司基于已有感染控制技术优势,构建涵盖从清洗设备、空 间消毒设备、生物安全隔离设备、实验动物专用灭菌器等完备实验室设备产品线, 全面覆盖实验室各类设备配置要求。其中,公司在实验动物领域布局较早,为实 验动物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实验动物行业产品最齐全的 装备技术供应商。在动物实验市场高增速下,公司 2022 年实验动物新签合同额增 长 34.22%,持续为公司贡献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2.5. 血液透析:全产业链覆盖发力高潜力市场,服务端进展顺利
我国 ESRD 患者人数逐年增长,血液透析耗材加速扩容,国产企业迎黄金发 展机遇。根据山外山及威高血液招股书,2021 年我国 ESRD 患者达 359 万人, 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为 89 万人,透析治疗率为 24.7%,远低于美国(2018 年为 63%)。据前瞻研究院测算,我国血透患者每年约以 9%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人 口老龄化加速、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不断增加以及医保政策的完善,根据 威高血液招股书,血液透析器械市场有望于 2030 年达到 48 亿元市场规模。当前 血液净化设备、耗材国产替代分化明显,高技术+品牌壁垒的血透机、透析器以进 口为主,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进口厂商约占据 80%透析机、70%左右的透析器 市场份额,近年相应的国产高端品类自主研发上市提速,国产替代加速在即。
公司已形成血透全产业链覆盖,产品端新上市血液透析滤过器进一步丰富产 品线。公司在血液透析领域布局十年,已于 2018、2020 分别获得血液透析器、 血液透析机注册证,实现从透析服务到透析耗材、透析设备研发、生产的延伸和 布局,形成完整产业链。公司从德国引进全套透析器生产线,确保制造工艺和质 量水平均在国际前列。2022 年 12 月,公司 EXCLEAR 系列血液透析滤过器获 NMPA 批准上市,产品采用进口聚砜材料中空纤维膜,纤维丝采用独特波浪形设 计,同时克服蛋白吸附表面活性处理 ASM 技术,创新性明显,有望进一步丰富公 司血透产品管线。
服务端,合作透析中心已达 20 余家,协同效应明显。公司依托专业运营团 队、专家团队为医院和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利用集团公司专业化、集约化和 连锁化的运营优势,打造专科特色鲜明的全国肾脏病专科医院连锁项目。公司血 液透析服务布局全国,目前在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拥有肾脏病专科医院十家, 合作透析中心二十余家,医疗服务面积 60000 余平方米,服务血透患者 3000 余 人。年度营业收入、货币收入均突破 5 亿元。公司积极推动下游服务端拓展,在 丰富公司产业端的同时,也通过自产设备、耗材的应用增强板块协同效应。
2.6. 手术器械:产品规格最全,加速布局微创方向
手术器械市场规模庞大,渗透率提升带动规模持续提升。微创手术使用高精 度的小型手术器械,通过小孔进行手术,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取代了传统的 开腹手术并已全面普及。我国在微创手术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全国 大中型城市已经普遍导入微创手术技术,尤其是在治疗心脏病、妇科疾病等方面。 2016-2022 年我国微创医疗手术器械市场规模从 118 亿元增至 270 亿元,年复合 增长率达 14.9%,渗透率提升有望带动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公司为国内手术器械产品种类规格最全的综合生产厂家,加速布局高端精密 微创手术器械新方向。手术器械为公司起家产品,公司目前有 13000 余个品种规 格,涵盖神经外科、骨科等十二个科室。面对微创手术领域巨大增长需求,公司在 高端精密微创手术器械生产扩建项目建设上拟投 2.08 亿,对现有手术器械产品线 迁建扩产,并对高端精密微创手术器械产品进行产业化升级,进一步推动公司营 收规模增长,有望持续打开公司收入空间。
3. 制药装备:战略布局核心主业,子公司利润改善趋势明 显
制药装备贯穿药品生产过程的全环节,下游医药制造行业蓬勃发展孕育广阔 市场空间。制药装备贯穿生物药、中药、化药的生产、检查、包装等生产环节,包 括原料药机械设备、药物粉碎机械设备等类型,为制药企业的核心基础设施。根 据灼识咨询的预测,2022 年全球制药装备、工艺系统及服务市场规模达 2835 亿, 2025 年有望超 3557 亿,对应 CAGR 为 7.9%,下游需求刚性下行业具备长期成 长性空间。 我国制药装备市场经过集中洗牌后已开启新增长阶段,高端产品上市+集中 度提升为头部企业带来广阔空间。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我国制药装备市场规模 由 2016 年 307 亿元增至 2022 年 664 亿元,对应 CAGR 为 13.7%。我国制药装备厂商经历竞争红海洗牌阶段,头部企业受益于产品布局及性能优势市占率持续 提升,但总体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行业按销量、产量 排序的头部企业竞争公司家数众多,行业仍有集中度提升空间。
制药装备为公司的老牌主力业务,产品全面性优势带动业绩稳健增长。公司 制药装备板块以制药科技集团为运营主体,旗下拥有 1 个医药设计院,由 6 个经 营单位组成。制药科技集团围绕新华英德设计院全力建设注射剂、生物制药、固 体制剂、中药制剂四大工程技术中心;以智能装备为基础,以自动化、信息化为核 心,以制药工艺质量需求为导向,全面覆盖制药装备市场的多类需求,产品组合 全面性优势明显,带动制药装备板块收入保持增长趋势,2022 年收入达 15.17 亿 元,对应 2016-2022 年 CAGR 达 10.9%;在公司强主业、经营提效背景下,制药 装备板块收入占比及毛利率自 2019 年以来持续提升。
自研连续式 BFS 设备打破国外垄断,持续发力高端市场。BFS 技术是通过 一体化设备将热塑性材料加热挤出,在同一模具内形成容器、灌装和密封,全过 程具备连续性、自动化优势,为传统注射剂行业的优化升级方向。当前,我国企业 对低产能 BFS 设备需求旺盛,但由于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只能以高价 购买超出自身市场范围的大产能设备。公司早于 2015 年起就开启连续式 BFS 设 备的自主研发,2019 年下半年该项目被列入新华医疗重点规划产品项目,并于 2021 年 11 月成功推出;随后,能够适应专线大产能需求的旋转式 BFS 技术项目 也正式立项进入生产阶段,自研稳步推进,持续发力高端市场。 制药装备板块核心子公司英德、远跃利润改善趋势明显,有望为公司带来可 观业绩弹性。公司制药装备板块以英德生物为核心,利用其设计院的工艺优势和 不锈钢生物反应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模块优势,在血液制品、人用疫苗、兽用 疫苗、生物发酵领域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对制药装备板块各领域的全 面布局。随着公司整合资源、持续发挥平台协同效应,主要子公司成都英德近年 来业绩持续改善,2022 年收入、利润分别达 4.84 亿元、0.18 亿元,2017-2022 年收入 CAGR 达 23.7%,利润端 2021 年扭亏为盈,2022 年增长 1126%;主营 中药制药装备的子公司上海远跃 2022 年利润端亏损额已减少至 0.35 亿元,改善 趋势已现。未来随公司持续专注主营制药装备业务,优化经营,板块有望带来持 续业绩贡献。
4. 出海:战略发力出海业务,22 年收入翻番
公司积极改革转型推进产品出口,近年收入亮眼。22 年公司持续推进国际化 进程,实现海外业务收入 1.55 亿元,同比 21 年实现翻番,毛利率提升至 43%, 国际化开启新篇章。
分板块来看: 感控板块国外注册稳步进展。2022 年,公司 MOST-T 蒸汽灭菌器取得首张 美国 FDA 上市许可证,新华医疗成为国内灭菌设备领域首个获此授权企业,标志 着新华医疗该系列产品具备了出口美国市场的通行证和全球认可的质量保证,持 续提升公司产品国际影响力。 制药装备板块国际市场大订单签立,持续论证公司强产品实力。2022 年,成 都英德联合国内知名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与国外公司签订血液制品生产的设备及技 术合同,开拓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服务”新出海业务方向,为血液制品 领域首个国内先进理念及技术对外输出的项目,也是英德生物成立以来首个超过 1 亿元人民币的单体合同。公司持续推动产品出海,在国内市场增速趋缓背景下持 续拓宽公司收入来源,也持续论证公司的较强产品实力。 营销层面,公司积极推进海外营销平台化建设。继 2017 年成立印度尼西亚 分公司后,2022 年,公司筹建了越南和埃及 2 个海外办事处。国际贸易营业收入 规模稳步提升,国际化战略开启新篇章。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新华医疗研究报告:优存量+扩增量+机制改革,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pdf
新华医疗研究报告:老牌国企扬帆再起航.pdf
新华医疗(600587)研究报告:深化改革,聚焦主业,老牌国企盈利强势提升未来可期.pdf
新华医疗(600587)研究报告:强主业盈利能力提升空间大,国改深化有望迎“业绩+估值”双击.pdf
新华医疗(600587)研究报告:聚焦医疗设备主业,未来发展可期.pdf
国际医学研究报告:区域综合型医疗服务龙头,腾飞正当时.pdf
爱康医疗研究报告:聚焦研发+积极出海,开启后集采时代新征程.pdf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高性能医疗器械2023年度发展报告.pdf
迈瑞医疗研究报告:从全球器械巨头发展看迈瑞海外进击之路.pdf
可孚医疗研究报告:自产率持续提升,听力保健助力公司成长.pdf